
钱卫斌
少年明志,矢志不渝
“中医既要传承,又要创新。师古而不泥古。不仅要研读中医学文献,还要深入了解西医学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。”这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研究员、山东省“泰山学者”岗位青年专家钱卫斌从医遵循的哲理。
钱卫斌出生于医学家庭,父母均是医生。他告诉,自己小时候患大叶性肺炎,一直体弱多病,生病时,身为中医专家的父亲总是从容不迫地辨证论治,为他开出对症的中药方剂,因此钱卫斌从小就对苦涩的汤药记忆犹新。中药虽苦但疗效显著,服了药,钱卫斌很快就退烧了,蹦蹦跳跳地玩耍去了。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我儿时的玩具是压舌板、听诊器。”
中医药的神奇,给幼年的他留下深刻印象。
钱卫斌家中的书橱里挤满了各种中医书籍,上学认字之后,他经常抽出一本一看就是半天。父亲作为他的第一位中医启蒙老师,耐心解疑释惑,有意识地加以引导,让他愈发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填报高考志愿时,钱卫斌没有丝毫犹豫,毅然报考了父亲的母校山东中医药大学并被顺利录取。从此,他投身杏林,矢志不渝,执着前行。钱卫斌在山东中医药大学求学8年,完成了中医内科本科和硕士的学习。都说学医苦,但对钱卫斌来说,这8年时光却无比幸福,因为他徜徉在自己心仪的知识海洋中。2012年,钱卫斌到日本国立鸟取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内科攻读博士研究生。留学期间,钱卫斌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临床医疗技
术和导师精湛的医疗学术思想,而且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法,锤炼了独立设计课题和承担课题的能力。
钱卫斌说,年轻的医生要坚持自己的文化自信、中医自信。这一信条在他援助青海期间更加深刻。2020年6月,钱卫斌在海北州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患者,“她的症状我之前只在书本上才见过。”由于青海高寒的气候和与平原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所致,50多岁的阿桑化名患上了多汗症,“一晚上枕头就全湿了。”钱卫斌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类患者,他开了“玉屏风散加减”方,重用黄芪、党参等补气药物,一周左右的时间,阿桑的病情大有好转,再次到医院复诊时,向钱卫斌连连道谢。“那里的藏族同胞很信任中医,也很渴望得到我们的治疗,将祖国医学带入高原深山,使中医药在高原绽放,这次诊疗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。”钱卫斌也因此获得了“援青优秀工作者”称号。
“前辈和老师常常告诫我,如果只是单纯临床好会看病,做一个普通的医生,那是远远不够的。只有在临床基础上同时抓好科研,并使科研更好地服务临床、指导诊疗,才能更好地提高疗效。”钱卫斌一直秉承这样的信念,只有以临床为主体,以科研、学术为两翼,不断进取,全面发展,在医学道路上,才能像雄鹰那样,飞得更高、更远,才能走得更扎实、发展得更好。并且,始终坚持“临床科研一体化”的原则,善于针对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开展科研,注重科研临床转化,通过科研提高学术水平,提高临床疗效。
刘文 邱天
原标题:毕业季听医学大咖分享他们的“医者仁心”
颜甲
作者:刘文 邱天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