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2000万斤容量粮仓烘干机日作业量6万斤
“仓廪实,天下安”。
在李八村农机合作社厂区的东侧,是一座刚刚建成,可容纳近2000万斤粮食的粮仓,整个粮仓由钢架结构建成,地面平整,空间宽敞,配备多个排风扇以确保粮仓内的温度保持适宜。
这是李八村针对800亩合作社种植基地,为存储大面积耕地农作物专门建设的大容量粮仓。而在粮仓旁边矗立着的,是可日烘干粮食作物达6万斤的烘干机。
“我们的粮仓和烘干机搭配非常合理,如果麦收一切顺利,天气情况良好,可以减少晾晒工序,收割完麦子直接运进粮仓。如果遇到极端降雨天气,收割完麦子可以立刻进入烘干机,完成烘干后再收进粮仓。”康凯说。
原来,早前由于存储空间不足,不少收好的麦子或因为没有地方存放,或受极端天气影响,麦子品质下降,基本上很难卖出好的价格。而粮仓建成后,麦子可以运到仓库集中存放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,在价格峰值阶段进行销售,也不用担心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。可以说,李八村已经为迎接新收小麦“入住”、夏粮颗粒归仓,创造了良好的条件,做好了充足的准备。
“粮仓的建成,不仅能解决李八村粮食常年无处存放的尴尬,2000万斤的存储量,也能为周边有存放粮食需求的村民提供场所。”康凯介绍,农机合作社不仅可以烘干、存储种植基地的麦子,为合作社社员免费提供烘干、存储服务,周边村民有存储需求的,只要满足200亩以上存储量,每斤收取2至3分钱管理费,就可以入仓存放处理,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做好服务。
“耕、种、防、收”全程机械化助力小麦丰收
2018年和2019年,李八村党支部先后领办了粮食种植、农机服务2家专业合作社,建起了总面积200余亩、拥有5台农机设备、耕种收割一体化的粮食种植基地,村集体的年收入实现了“零”的突破。
通过3年来的不断积累,李八村农机合作社已经拥有800亩粮食种植基地,配备23台联合收割机、黄储机、水肥一体化机等多种农机设备,固定资产增加到近600万元,真正实现了“耕、种、防、收”全程机械化。
“过去粮食生产主要靠天吃饭、看天种田,现在作为拥有800亩土地的合作社,必须走科学化、标准化的路子。”康凯介绍,目前李八村的粮食种植、农机服务合作社,从耕到种,从种到收,每一项生产作业都实现了流程化、标准化,所有农作物的耕种收割,完全做到了可追溯、可倒查。
如今,在李八村的土地上,播种、收割用上了智能化大型机械,防虫、喷药用上了“无人机”,灌溉、施肥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施,夏收、秋收后的烘干、仓储设备也一应俱全。
原有土质差、产量低、基本上颗粒无收的55亩盐碱地,也由于最近两年采取机器翻耕、麦秆中和和菌肥改良等有效措施,每亩能够收获500斤至700斤小麦,荒地由此变成了良田。“我们始终以产业振兴为抓手,带动全村经济发展。农业合作实现了种植、收割、烘干、储存一体化管理。”康凯说。“整个农业生产环节,基本实现了农机现代化,节本增效确保每亩土地的收益最大化。”
土地流转+二次分红+就地务工村民拿到三份收入


